明太祖朱元璋,是个讲究人。他对自己后代的名字进行了严格的规定。他首先给自己的每个儿子都制定了一个辈分表,每个表20个字,形成类似一首五言诗的体系。同时,他还给名字的第三个字,规定了偏旁的顺序。从朱元璋的孙子开始,平辈之间,除了继承辈分表中间的字,还要用的偏旁部首做第三个字。顺序是:木——火——土——金——水。的排序从儿子开始,朱元璋的儿子名字是两个字,朱标、朱棣、朱桢、朱杞等都是用属木的字。
太子朱标家的辈分表用字是:允文遵祖训,钦武大君胜,顺道宜逢吉,师良善用晟。所以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是允字辈,名字叫做朱允炆,属火。而燕王朱棣家的字辈是:高瞻祁见佑,厚载翊常由,慈和怡伯仲,简靖迪先猷。因为朱棣当了皇帝,所以明朝当皇帝都是按照这个字辈来命名的。比如朱棣的儿子,明仁宗朱高炽,还有兄弟朱高煦,朱高燧,都是高字辈,第三个字用属火的字。而下一代是瞻字辈,属土如朱瞻基、朱瞻埈。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兄弟俩,由字辈,第三个字,用属木的校和检。而南明的第二位皇帝朱聿键,因为他是唐王的后代,所以名字是按照琼芝弥宇宙,硕器聿琳琚,启龄蒙颂体,嘉历协铭图的字辈排序的。
与明朝类似,清朝皇帝也有固定的字辈。从康熙皇帝以下,以胤、弘、永、绵、奕、载、溥、毓、恒、启、焘、闿、增、祺来命名。这些字也不是一起诞生的,康熙定了三辈 :允弘永;乾隆定了四辈 :永绵奕载,其中永是与康熙定的重复的;道光定四辈 :溥毓恒启;咸丰续定四辈 :焘闓增祺 ;后来末代皇帝溥仪,又续定了十二辈:敬志开瑞 锡英源盛 正兆懋祥。国学大师启功,他的父亲名恒同,分别属于启字辈和恒字辈。
但是我们现在看清朝皇帝的名字,还是比较混乱的。在康熙之前,皇子的名字都没有什么规律,康熙就给儿子统一用了“胤”字,比如雍正就是胤禛,其他的诸如胤礽、胤祥。清朝的避讳比较多,胤禛当了皇帝以后,为了避讳,其他兄弟就只能把“胤”改成了“允”。乾隆皇帝叫做弘历,其他的兄弟和堂兄弟,名字里也都是用了“弘”字,但是乾隆说这个字是康熙给起的,为了尊重康熙就没有让兄弟们改名。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,本名永琰,因为“永”字是个常用字,要避讳的的话就会很麻烦,为了避免麻烦,就没有让别人改名,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了,用“颙”这个生僻字代替“永”。同样的,道光皇帝原名绵宁,即位后改为旻宁。而清朝的皇子起名也大多用生僻字,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清朝皇帝和宗室的名字,都觉得怪怪的。到了咸丰以后,皇帝的兄弟就不再改名了。所以咸丰皇帝叫奕詝,而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,并没有因为避讳而改名。与明朝类似,清朝的皇子名字(都姓爱新觉罗)里面的第一个字按照字辈排,第二个字同辈之间用相同的偏旁部首。比如奕詝、奕詝都用言字旁,而同治皇帝载淳、光绪皇帝载湉、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,都是载字辈,加三点水的字做名字。
其实,皇族里面按照字辈命名,还是从宋朝开始的。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,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,构成一幅对联“匡德惟从世令子,伯师希与孟由宜”,但是他的皇帝位置传给了弟弟赵光义,所以这一套字辈只传给了自己的子女,却没有用在北宋后来的皇帝上。赵光义家的字辈是“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”。宋朝皇帝都喜欢改名,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宋朝皇帝的名字都是单字,比如赵佶、赵恒、赵祯等等,已经看不出来字辈了。不过很多人的原名还是按照字辈来排序的,比如宋真宗——赵元侃——赵恒,宋英宗——赵宗实——赵曙,宋神宗——赵仲针——赵顼。而宋太宗曾经用的名字分别是赵匡义——赵光义——赵炅。到了后来,就开始不太严格,很多皇族宗室的本名也不按照字辈来排序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,唯一的儿子早夭,养子赵伯琮继位,改名赵昚。他就是宋太祖的后裔,属于“匡德惟从世令子,伯师希与孟由宜”的伯字辈。
铭缘阁宝宝起名字根据宝宝的分析出宝宝的太极点,辅以数字能量学,采用新派五格十格体系进行深化,然后接合汉字的音形意像数理,最后给宝宝起出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。
更多关于起名的疑问,欢迎来电咨询铭缘阁起名专家(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:400-8538-009)。